Skip to content

互联网企业996的本质逻辑

发表于 2025-09-08
最后修改 2025-09-08
阅读量 加载中...

互联网产业有三个特性:

  1. 技术驱动
  2. 迭代迅速
  3. 赢者通吃

这几个特性决定了,只要做互联网行业,就必须保持技术的领先和迅速迭代。

否则哪怕你有了一个天才点子,很快也会被其他同行模仿超越,快速失去先发优势,而被市场淘汰。

所以,所有从事互联网(包括芯片、半导体软硬件等)的企业,都必须时刻保持对自我版本更新迭代优势,与和同行版本之间的技术领先优势。

能带来这种优势的,就在人、财、物,三个要素上。

**财,**就是投入的研发经费,这个细分行业有不同的比例,但各大厂每年基本都是“亿"为级别的.

物,就是供应链关键元部件的封锁,国内这块吃过大亏,国产芯片很大程度就是生态供应链没有配套,曾经连一个对焦的精准电机都被禁止进口,只能走私凑齐研发部件。

**人,**除了头部的优秀人才,最重要的其实是“人效”,也就是把人当作一种生产资源,在同样的时间内,能够发挥出的生产价值。

实际上,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财、物”都属于很难追赶的客观限制问题。

你没钱投入开发,采购不到关键零部件,老板再怎么发脾气也没用。

但是,“人”属于老板可以用“压榨员工”来尽可能减少差距的。

只要在公司里发一封内部邮件,说目前企业面临困境/挑战/机遇,大家一起努力,每天自愿多在公司工作两小时,等公司流弊了,上市了,再给大家大块吃肉,大把分金。

那么就可以在不明显增加公司任何成本的情况下,增加公司的“人效”,提升版本更新速度、研发速度,追赶或者拉大和同行业企业的差距。

当然了,一味的“画饼”也不行,所以还是要做点花架子的。

比如增加几个员工休息室、娱乐PS5机房、健身房、洗澡间、里程碑奖励金等等。

总之,就使用一些相对人力成本的“小恩小惠”来安抚员工。

一个合格的程序员骨干,一个月薪水可能要3万元,如果能用3千元在公司养个猫、买点零食、放个免费冷饮柜就能让工作时间延长一半,显然是非常值得的。

这才是互联网企业最早开始推崇“996”的本质。

但这种高强度工作时间,显然对人的健康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否则当年1866年9月的日内瓦召开的国际工人代表大会上,就不会约定“八小时工作制”了。

人类的进化显然不可能在100年间,即将身体持续劳动寿命,带来显著的提升。

但因为脑力劳动逐步替代体力劳动,造成的健康威胁后果被延长和隐形化了。

**在体力劳动时代,**工人不行了,会先出现肌肉劳损、疼痛、甚至生理功能性的障碍。

但是,脑力时代,过劳只可能带来睡眠不好、偶尔头疼、脱发、神经衰弱、肥胖等亚健康问题

至少在一个员工“猝死”之前,外表上他依然是个健康的员工。

而越年轻,越可以掩盖和尽可能的推迟这种长期高压力、亚健康导致的“结算”到来。

所以,大部分互联网企业不希望用35岁以上的员工。

一方面,学习能力、注意力、身体机能跟不上高强度的加班工作量。

另一方面,就像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身体崩溃的那一刻,年纪越大,越可能在公司爆发。

如果能把一个员工身体透支到极限,然后让他“毕业”,去其他行业再爆发身体问题,进行索赔。

显然,是最“划算”的一种做法。

这就像是一个黄毛在女大学生20岁年华最好的时候,开了间200元的小旅馆,就和人家玩了一天一夜。然后说我们不合适分手吧。

等到女生30岁时候,再让老实人用60万接盘娶回家,上交工资卡,能上床还是“表现好”的奖励。

所以,

实际上大部分35岁以后,身体状况很差,无法找到工作的程序员,是被全社会“买单”了。

我们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政府就业困难补助等,都在为这些被大厂“毕业”的人,长期支付各种补贴。

回到题目。

如果你立志于开一家只接收40岁以上程序员的公司。

当然好。因为基本等同于你在帮国家做社会福利,福利安置这些年轻时透支了身体的老程序员。

但是,你的企业很难有什么产能竞争力。

如果你的领导能力、眼光、资源优势都特别好,可能不至于亏本,只是比雇年轻人少赚很多钱。

如果你又没有超越同行的其他优势,很可能长期亏损,透支你的创业财富来供养企业。

到最后被市场淘汰。

最后说一下:

互联网行业虽然最早提出了“996”,但最多算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很多年轻人看不到这种模式在十几二十年后对自己身体和职业的灾难性结果,愿意投身其中。

或者觉得自己足够“聪明”,能“跑得比别人快”,在身体出现问题之前挣够“退休”的钱,移民或者创业,给自己40岁以后做好准备。

而相对他们,那些跟风互联网企业,也玩996的普通行业老板,才是真的坏。

他们所在的传统行业,很多根本不需要互联网一样的研发领先优势,也没有“赢家通吃”的逻辑,完全可以按部就班的缓慢积累优势发展。

但依然假称“学先进”,模仿互联网大厂的工作模式,逼迫员工延长劳动时间。

甚至连基本的福利、补贴、薪水都达不到互联网大厂的“象征性反馈”。

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坏,造成了一些行业内卷,最后大家只能集体提高劳动强度,劳资矛盾越来越严重,大量年轻人摆烂不想上班的罪魁祸首。

所以,如果你某一天去的不是互联网企业,薪水没有高出同行多少,对方老板还说自己企业是“狼性文化”,倡导员工积极加班,最好有多快跑多快。

真的是谁爱去谁去,反正这些老板认为“有的是人愿意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