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友谊随时间变化

如何对待逐渐疏远的朋友?

喝饱了鸡汤,容我说几句冷酷的。

我发现很多人对友情有种误解,比方说当年跟哥们喝得脸红耳赤,或跟闺蜜聊得花枝乱颤时,便会觉得兄弟一定忠肝义胆,友谊必须地久天长——这样的友谊不是说没有,但真的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多,如果真想拥有一成不变的友谊,普天下最保险的方法只有一种:养条狗啊!

为什么?

为什么那么多年的感情,说淡就淡了?为什么曾经无话不说的好友,见了面却只能相顾无言?题主的纠结和不解,在于高估了“感情基础”四个字——没错,那些青葱岁月我们一起经历,逃过课,卖过萌,耍过妹子打过架——但那只不过是人人都会做的事情,因为人是社交动物,会抱团取暖,会寻找慰籍,并对身边熟识的人和事产生感情。别说是人了,新华字典用了六年也舍不得扔,但这并非ta对你还有什么价值,而是情感上ta是你的记忆共同体:你舍不得ta,其实是舍不得自己。

可是,所谓“感情基础”,常常不过是“刚好在一起”,友谊的本质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另外两个字:认同。更准确的说是:相互认同。

只有互相认同,你们才会发现对方可取之处,才能英雄惜英雄,你逗哏来我捧哏,见面拱手抱拳互道一声“牛逼”,从而建立无话不谈的亲密关系——也就是,友谊。可那些年你年轻,别说对朋友的认识,甚至对自己也未认识透彻。但是高尔基老师说了,孤独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当你逐渐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自己的原则和看法,越坚持走自己的路,越坚持自己的选择,就会越来越孤独,跟以往的朋友之间的距离便不知不觉越来越远。这种“远”,与其说是物理距离的“远”,不如说是心理距离的“远”,而这正正因为:不认同。

对逐渐不认同的朋友及其生活方式,人会产生排斥感,会有理性判断默默地提醒自己,这段友谊已不值得投资、这段友谊已没有未来。人不会总活在过去,活在“感情基础”中;人需要在互相认可的价值中走下去,创造更多的“感情基础”,这才是真正的友谊。相信我,足够“相互认可”的朋友,地理隔离是挡不住的。

而现在的情况是,你说他“在游戏”,说他“在放纵”,觉得他活得不像人样;但在他眼中,你未必就不是营营役役追名逐利,不是什么好东西。你在那纠结半天要不要坚持,说不定对方早已放弃——友谊的关隘不在“攻”,而在“受”。

总而言之奉劝一句:相视傻逼,不如相忘于江湖。

为什么人到中年朋友就越来越少甚至没朋友?

如果一个人活到30岁都还弄不明白,其实经济需求和情感需求都是一个人的刚需这件事,那说明你还处在人际交往的转型期,而且很可能转到牛角尖里去了。

朋友变少了,

那是因为你精力衰退了,

琐事变多了,

成家立业了,

孩子上学了,

父母的身体也开始闹点小病小灾了,

你的时间开始变得金贵了,

年轻时候狐朋狗友一个电话就蹬着自行车跑几十里路去赶个饭局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也没有那么多旺盛的荷尔蒙供你肆意挥洒了。

你开始意识到,你只有把自己缩的越来越小,把有限的精力都集中在几个点上才能爆发出更大的力量。

这几个点分别是:

能带给你情感反馈的人。

能带给你利益反馈的人。

能带给你文化反馈的人。

其实你年轻的时候也一样, 但是第一,你年轻的时候找不准这几个点在哪儿,瞎tm打。

第二,你年轻时脸皮薄,潜意识里不愿意承认自己交友中有功利化的一面,不愿意承认自己从交朋友这件伟大的事情中居然得到了些许好处。所有的问题都被"我这个人就是好交朋友!"这句话给掩盖了。

其实你是个啥样的人,在这些点中更侧重于哪些方面,这在你十二岁之后可能都没咋变过了。

三十岁了,也到了该有点数的年纪了,先别急着去剖析社会啥的,把自己琢磨清楚了再说,情感需求和经济需求不是你死我活的冤家对头,不用急着给他们搞二元对立。

人到中年,头等大事是审视内心深处,找到那个不完美,不理想,甚至是平庸怯弱的自己,和他握手言和,拥抱他,倾听他,爱他但是不放纵他,问一问他想要什么,然后带他走上那条可以安放内心的道路。

人最要紧的一个朋友就是自己,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当我们看到身边有很多人纵容自己动物性的本能,贪嗔痴妄。无视自己内心的需求,而去争夺他人为自己树立的价值,各种拧巴。面对外界的伤害无力反抗,反倒用怨念和嫉妒狠狠的否定自己,审判自己,折磨自己。我们就能清醒的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非但不拿自己当朋友,他简直是恨自己。


今天回头看,说的不透,需要补充几点:

年轻人肯定会质疑我这种一定往社交中要好处的论调——这很正常,我要是年轻,我也反对。因为我们小时候交的朋友确实不功利,你连基本的选择权都没有的时候,何谈功利?

一个人成年之前,能交到什么样的朋友,大多数取决于生下来你和谁做邻居,上学后和谁坐同桌,住校后和谁同宿舍。但有人就熬得住,比如叔本华,他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反正就是不做无效的社交,省下大把时间做学问。我就属于熬不住的,年轻时出去喝酒,碰到条狗都恨不得和它磕一个,交了很多八竿子打不着的"兄弟"。长大了就后悔,后来又不悔了——就算当时给我挤出来这些交朋友的时间,也无非是多搓几把麻将。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吃饭,席间他接了个电话,说有一人也来,我说,此人甚无谓,他来我就走。

我朋友诧异的瞪着我——不会吧?我以为你们俩关系很铁呐。

忽然间,过往的回忆瞬间拉回脑中——我和此人,曾经整整半年腻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喝酒一起泡网吧打dota。现在想起来,宛如另一个平行宇宙发生过的事情。

很多人,30岁之后已经被我选择性遗忘了。

引用来源:

引用来源

未提供标题问答

📌 来源:知乎

未提供标题问答

📌 来源:知乎

如何看待和朋友渐行渐远?

不要拉老朋友上路,而是要在路上认识新的朋友。

这句话里其实包含了4层意思:

  1. 想成功,就不要怕孤单。

很多人做事都怕孤单,觉得做事一定要有人理解,有人陪伴,因为那样才会感到安全,即使错了,也不怕,因为有人和自己一起,无论是受嘲笑,还是受罚,自己都孤单。因此,即使这件事是错的,如果有人陪,那也会去干。而如果没有人陪,即使这件事是对的,那也宁可不做。这是典型的弱者的从众思维。

如果你想得到你从未得到的东西,你就必须做你从未做过的事情。如果你想获得别人没有获得的成功,你就必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而如果你只做和别人一样的事情,那结果是注定的,就是和别人一样平庸。

当年程维从阿里巴巴辞职创业,要做互联网打车软件,很多朋友都劝他,现在市场还不成熟,没有人做过这个东西,司机和乘客还没有被教育好,现在做打车软件根本不靠谱。程维说,正是在市场基础不成熟的情况下,创业才可能成功。等智能手机已经普及了,司机和乘客的用户习惯也教育好了,市场已经成熟了,但那时候,你再做打车软件,基本上没有机会了。

成功的本质是对探索和冒险的奖励。如果你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陪伴才去做事,那还探索和冒险个屁啊。贝佐斯说,我相信,如果你要创新,你必须愿意长时间被误解。你必须采取一个非共识但正确的观点,才能打败竞争对手。

想要成功,就不要怕孤单,而且必须孤单,因为那是成功者的宿命。

  1. 你身边必须没什么老朋友。

这句话听着很无情,但却是对的。如果你身边都是老朋友,几年十几年没有换过,那不是什么值得庆幸和炫耀的事,相反,那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为啥?因为那说明你几年十几年没有成长了。如果你继续如此,那你大概率到死也会那样。这就是富兰克林说的,很多人,死于25岁,葬于75岁。

想要成功,你就得不停地成长,而你想要不停的成长,就必须要不断突破旧的圈层,进入新的圈层。从原生家庭,进入中学,从中学进入大学,从大学进入公司,从公司进入行业,从行业进入社会。这个过程必然要远离老朋友,认识新朋友。比如你在大学时你的朋友都是你的同学,而毕业后参加工作,你进入了一个新的圈层,你就必须认识新的朋友,而与你的同学渐行渐远。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你必须每个2-3年去主动经历一个向上的动荡,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警觉,保持活力,保持进化。而在这个过程中,你身边必须没什么老朋友。

  1. 朋友只能被筛选,不能被教育。

很多人在自己小有成绩后,就圣母心泛滥,就想帮朋友一把,还觉得自己有义务帮,苟富贵,勿相忘吗,毕竟曾经还是有过情谊的。

我劝你打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他父母都改变不了他,你哪来的自信能够改变他?如果对方不想改变,你就是说破天也没用。如果你非要那样,那会让你掉入万丈深渊。

不要试图把朋友变成和你一样的人,如果对方和你不一样,那就和而不同。如果不能和而不同,那就远离,他的人生只能他自己负责。当然,如果对方想改变,而你也有能力,那你也可以帮,但要适合而止,不要把自己搭进去。要知道,人生的主旋律是自强,而不是靠。

这个在电视剧《天道》中王志文饰演的丁元英有过一段一针见血的描述,他说,传统文化的死结,就在于一个靠字。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总想着等、靠、要……

不要试图教育朋友,没有人喜欢被教育,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合得来就合,合不来就散,就这么简单。

  1. 不要等准备好再上路,而是先上路再准备。

很多人做事都想等自己准备好了再开始,这是错误的观点。首先,你永远不会准备好。你怎么准备好?你能预测未来吗?你能提前知道你在做这件事时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吗?你不能!所以,你所谓的那个准备好只是存在于你的想象里,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其次,等你真的准备好了,黄花菜都凉了,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抓住现在的机会就是最好的准备。

唐僧去西天取经,不是等有了徒弟才开始上路的,而是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才遇到了他的徒弟们的。如果他不上路,那他永远不可能遇到他的徒弟们,更不可能取回佛经。

就这样。

引用来源

如何看待和朋友渐行渐远?友谊

📌 来源:知乎

👤 作者:王尔嘚

📅 发布时间:2024-08-11

为人处世如何才能大大方方,不扭扭捏捏?

先培养个思维。

这个世界上除了你原生家庭以外认识的人,他们和你交往,都是为了完成他们自己的事情,而这件事情正好需要你配合一起完成,你是这个事情里的一环。

不要担忧别人会评价你或贬低你,别人只是在完成他们自己的任务,没有时间对你投入过多的关注,很多时候都是自卑的人自己的投射。

你如果配合的好,对方就会很满意,有时候对方不满意,那也是因为没有配合好这件事,回头你再慢慢梳理这个事情里的权责,分析下到底是谁的问题。但只要你们下次能配合好,对方基本不会记得上次的事情。

你按照这个思维理解和别人相处的问题,几乎不会遇到障碍。遇到别人来找你,你就思考对方现在需要你配合做什么事情,你可以如何高效的和对方配合好,且自己也能分到一杯羹。

可能你会说有些人你什么也没做就打压你,如果你把你的事情做好了,那么就是这些人不是做事的人,故意打压你,那你就远离就好了。

你按照这个流程走,就会发现别人都是大白菜,我们自己也是大白菜,锻炼多了就不会扭扭捏捏了。

你在人际交往方面吃过哪些亏?

如果一个人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性格敏感多思,ta在与人交际时,一个极其常见的表现是:喜欢解释。
无论是跟陌生人,还是熟悉的朋友,无论跟对方就哪些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ta的习惯思路,是对自己做出的决定,自己的经历,主动进行或详细或简略的解释:

我为什么会这样做;

当时发生了什么;

我是这么这么想的;

……

这背后急切的用意是让对方明白:你可别误会我哦,其实我不是这样的人哦。

01
嗯?如果你是我刚才说的那种性格的人,仔细想一下,被我说中了没?

事实上,绝大多数你为之描述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的事件,都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根本不需要向别人解释。做决定,做怎样的决定,是属于你的权利,他人无权干涉,也没有立场评判你。

但是,每一次,你用不够确定、略微急切的语气,向他人解释时,你潜意识中,在寻求对方的理解和认可,期望对方知道,你这样做是没问题的,是合理的,是正确的。你很心虚,生怕对方误解,怕对方对你有什么看法。

可是,我们来看一看,你到底做了什么?

你把某种权利交到了对方手中,把自己放到了一个被动的位置。当你开口的时候,你就失去了坚定,失去了底气。

02

真的,据我观察,那些给人笃定气场的人,基本上不过多解释自己。

大家也可以想一想哦,自己平时在生活中遇到的这类人,是不是像冷冷说的这样?别人猜测也好,误解也好,其实不重要。
下一次,无论是跟陌生人打交道,还是跟朋友、家人,在你有些急切说明细节的时候,记得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在解释」「这件事情我需要向别人解释吗」。

——当然,不是说所有事儿都不需要解释啊。

减少不必要的解释,认清有些事情你只需要对自己负责,是变得自信强大的重要的一步。而且,在跟人交流中,当你不再有那么多解释,你在给人的感觉上,也会逐渐成为一个笃定从容、落落大方的人。

03

再来说另一个现象,它背后的思维,也可以归结为「喜欢解释」。

前面我们说的,是急于向别人解释,接下来要讲的,是执着于向自己解释。

具体来说呢,是在跟别人相处时,如果觉得不舒服,觉得没被真诚对待,你一定要找到充足的证据,证明的的确确是对方的原因,是对方的言语和行为,存在某些不对的地方,你才敢做出类似远离、绝交等决定。

你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分析,确定在整个过程中,你是几乎没有责任的。

胖友们别误会,这里的「你」,并不是在推卸责任,并不是在自私地认为都是对方的问题。你是在担心,相处过程中的不舒服,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原因,是不是自己太计较,是不是误会了对方,是不是自己想多了,是不是把别人想得太坏了。

你花大量时间去反思和分析,你是在跟自己证明,你想找到合理的理由,你需要确保自己在道德上是基本完美的,确定自己没做错,你才可以离开这个朋友。

如果意识到自己也有某些不对的地方,你会觉得自己失去了对对方有所要求的权利。

04

话说,凭什么啊?

你对待自己,会不会过于苛责了?为什么,你一定要做一个不计较的、善解人意的人呢?

套用一个也许不那么准确的概念,你要求自己做一个「完美受害者」。

我想跟胖友们讲一个真理啊,嗯哼,就是这么自大地称之为真理。

你自己的感受最重要,学会相信和尊重你的感受。这就是和别人相处中,所应凭依的最大的标准。

如果你觉得被冒犯了,觉得不开心、不舒服,那就是被冒犯了。总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为之开脱,这样的行为适度就好。
我家人跟我讲了一句话:
你不要总是试图理解对方,觉得ta是因为什么什么理由,不得不这样做。如果事情的结果是我们不能接受的,我们就是可以不原谅ta。

当然,这是一些比较极端的情况哈。这里的「结果」,是难以磨合和解决的那种。而日常相处中肯定会有一些小摩擦、小冲突、小缺点,都在我们的容错空间之内。

05

有些人特别擅长自我反省,还会进一步想,诶好像别人和ta相处没啥问题啊?ta不是有蛮多朋友的嘛?看来,一定是我的问题。

还记得那句话不?

每两个人的化学反应都是不同的。这并不是你的问题,不必和不适合你的化学药品待一块儿。

有时候你对一个人失望至极,决意不继续维持关系了。但对方稍微示好,你又开始觉得自己之前是不是想多了。
不是哦。

一个人,不可能方方面面都是不好的,大部分人的综合表现都是均分以上的。你所感到的些微的好,肯定是存在的。**但,在某些情形中,人和人之间的相处,是遵循短板理论的。**最短的那个板,你接受不了,你就可以离开。

06

我好像是在鼓动大家做一个刻薄的人。哈哈哈哈,怎么会。想一想就能明白,会遇到我说的这些问题,为之困扰的人,根本就不太可能拥有「刻薄」属性,哪怕培养也培养不出来。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喜欢解释」的性格,无论是对他人讲述自己做某事的原因,还是向自己证明离开某段不舒服关系的合理性。

你所做的绝大部分决定,只要向自己负责,无需得到他人的认可。你自己的感受最重要,学会相信和尊重你的感受。

引用来源

你在人际交往方面吃过哪些亏?人际交往

📌 来源:知乎

👤 作者:高冷冷

📅 发布时间:20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