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对内容进行AI检测的实例

发表于 2025-10-22
最后修改 2025-10-22
阅读量 加载中...

面经pr检测

pr链接

检测结果如下

从整体结构、语言风格和信息密度来看,这段文本极有可能是AI生成的,理由如下:

1. 结构化程度异常高

整篇内容采用了非常标准的文档结构:

  • 一级、二级标题使用一致且逻辑清晰(“基本要求 → 面试详情 → 解决方法 → 面试流程 → 沟通细节 → 结果反馈”)。
  • 每个部分的项目符号、加粗格式、面试题与考察点一一对应。

✅ 这类条理性极强的排版是典型的 AI 输出特征,人类自然书写时往往不如此系统。

2. 用词呈现“总结性”与“教学化”

文本多次出现诸如:

“考察点:…”、“逻辑不够清晰”、“方案显得比较常规”、“表现不够自信和具体”。 这些是典型的分析性总结句,类似于教程或复盘文风,而不是个人自然叙述。

3. 信息密度与专业描述异常高

例如:

“通过设置固定的敌人巡逻点和可互动的环境物体(如扔瓶子)来创造动态的游戏体验。” “使用LOD(细节层次)和occlusion culling(视锥剔除)……”

AI 生成内容往往在技术细节层面堆砌信息以显示“专业性”,但细节缺乏真实感(比如未提到使用版本、项目具体文件、个人情绪体验等人类常见细节)。

4. 缺乏个人语气与主观情绪

整篇文本语气平稳、分析性强,缺少典型面试复盘中会出现的情绪化表达:

如“当时很紧张”、“他们的问题让我措手不及”、“我觉得自己的答案不够有说服力” 这类人类自然反应在文本中完全缺失,显示其生成意图更偏向“说明性”或“模板化”。

5. 格式与风格符合AI生成模板

这篇内容几乎符合AI常见的“结构模板”:

公司介绍 → 面试轮次 → 每轮题目与考察点 → 总结与改进 → 反馈。 这一模式在AI生成“面试经验”、“项目总结”、“职位分析”等场景中非常常见。

结论:

这段文本极大概率是由AI(如ChatGPT、Claude、Gemini等)生成的,或基于AI生成后由人类略作修改。 若要验证,可用AI内容检测工具(如 GPTZero、Sapling 或 Copyleaks)进行检测,一般会显示 >80% 的“AI likelih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