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自己被他人认同,从而获得尊重」是不是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方式之一?
有一类认知底层规训孩子的弱势阶层模因。 就是喜欢不断强调所谓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又只会以己度人,就觉得互相认可和尊重都是真心的,不存在表演。 然后默认社交关系需要温情脉脉的相互舒适,就很容易陷入社交成瘾的陷阱。 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景,必须先搞清楚一个核心问题: 针对这个(类/情景下)社交,良好人际关系,目的是什么? 不然的话,只去寻求「感到自己被他人认同,从而获得尊重」这种东西,会忽略很多情景和角色差异带来的区别。 搞不清目的,自己觉得被认同很爽,就觉得这是一种对等的,他人也认可的普世玩意,掉坑就不远了。 举个例子,当你是客户的时候,一位销售员,不断的让你「感到自己被他人认同,从而获得尊重」,你觉得跟他关系不错,就买他推荐的产品或者服务了。 这购买的东西,有可能很坑,是人家销售员通过谄媚你的情绪,来获得了巨大的溢价收入,而你实质上是花费了巨大的溢价支出,换了点被吹捧的爽感,这个值得吗? 人家达成了跟你社交的目的,你呢?没有目的概念,实质上亏了钱。 再比方说,你是个负责报销的财会中层,你跟所有人都尊重/认同,别人也都认同尊重你,你和全公司各种人都建立了所谓的【良好人际关系】。 那么,公司的一些报销、审核、预算检查、内部要求,你就非常难以坚持了,会有各种你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同事,来打擦边球,来请求你不要那么死板,给抬抬手。 久而久之,要不然你承担了风险和老板的不满,要么这些【良好人际关系】会觉得你不仗义,笑面虎。 还不如一开始就不搞什么互相尊重,就拉着脸不尊重了,就天天一脸生人勿近的被欠钱大爷脸,这时候虽然看上去没有【良好人际关系】,但反而工作顺畅了,一堆人都小心翼翼不敢犯规了。 人际关系,一定要基于社交分层、角色分离、情景分离、课题分离的基础上,明确目的,而不要拍脑门想当然,更不要相信那些原生环境的规训。 因为很多原生环境人际保守和简陋到令人心碎的地步。 他们给的经验和模因根本指导不了你,反而拖后腿。 以上。 供参考。
引用来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7087856/answer/78233230416
人际交往的实质是什么?
社会人交往有个不成文的规矩 那就是一方到底有什么具体的事找另一方,如果没有事没有需求,默认就是不来往。事结束了,也就不用互相打扰了,直到下一次事来的时候重新联系 如果没有事务性诉求,偏偏还得两人共处一室的话,氛围就会有点尴尬,只能强行聊点有的没的。在外面遇到还好一点,毕竟聊几句就能马上闪人 对,你应该意识到了人跟人本质上是没办法交往的,只有社会角色和社会角色才能交往,更本质的是价值和价值之间才有真正的交往 只有底层喜欢动不动就说“交个朋友”,只有底层才觉得人际关系可以换价值,手上有筹码有渠道的人从来不这么想。因为他们清楚情分和利益是两码事,情分换情分,利益换利益才是正确的操作,小情分换不了大利益 很多看似人缘很好的人,但凡他没有某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跟别人展示交换价值,那他这个人际就是无效人际 我国社会有很多这样的人,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还觉得自己多受欢迎,实则小丑一个
引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