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文化如此强调谦虚和低调的思想
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是要纳税的。
税费的货币,就是恶意。
我们都知道占用公共空间会面对讨论,但一个很微妙的事实是,
输出内容,木秀于林,本身也是占用公共空间。
你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感税和注意力税。
当我们把舆论场看作一个巨大的注意力经济体,输出观点、展示才华本质上都是在占用公共空间资源,而这必然需要支付对价。
只要你冒头,就占用了别人的心智空间。
这空间有限,你多占一寸,别人就少一寸。
被占的人未必会感谢你,但很可能会计较你占了哪里、占了多少。
所以,你想拥有影响力,就得接受一个残酷的等式:
被讨论的价值需要用被一部分人憎恨来兑换。
在舆论场,被讨论是有意义的体现,而被骂是被讨论的通货。
人们会本能地对那些显得比自己优越的人产生戒备甚至敌意。
即使你只是普通人中稍微突出的那个,这套机制依然生效。
哪怕你是欲望突出。
人类无奈又必须接受的功课。
这就像开店做生意,不可能只接待喜欢的顾客,总得应付各种挑剔和找茬。
你越红,讨厌你的人就越多——这不是你做人失不失败的问题,纯粹是数学概率。
一百个人里总有五个看你不顺眼,当这一百变成一百万,那五万个反对者就足够组成一支军队了。
特别在网络空间,这套逻辑已经发展成完整的产业链。
通过激怒比自己更上层的人来获取流量,成了一种低成本的上升策略。
你但凡是个有点影响力的博主,一定会遇到故意阴阳怪气、试图激怒你的人。
他们赌的就是你沉不住气,通过和你的争吵来满足窥私欲,吸引对你原本就有恶意的人,利用人性中乐于见到高处跌落的心理快感,最终实现消耗你而自我牟利的目的。
它甚至经常是不认识的人之间的群体作案。
有人专门碰瓷,有人负责拱火,有人收割流量。
你生气回应,他们就赢了。
就像喂食动物园的猴子,你越扔香蕉,它们叫得越欢。
他们的收益,就是靠消耗你的情绪和声誉来变现。
很扎心,但这就是现实。
而谦虚,哪怕是表演性的谦虚,都能有效瓦解这部分的攻击。
当你主动放低姿态,就相当于在注意力战场上,移除了那个最显眼的靶子。
你不再显得那么具有威胁性,这让潜在的攻击者失去了一部分动手的动力。
虽然在这个注意力即财富的时代,有人宁愿缴纳高额的恶意税来换取曝光,但对大多数想要认真做事的人来说,这种税务负担过重了。
谦虚在做的,就是帮你优化这套税务结构,在注意力领域尽量合理的避税。
它不能让你完全免税——只要你还发出声音,占用注意力,就总有人不满——但它能帮你实现税务优化,把负担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让你在展示价值的同时,不至于成为众矢之的。
在争取认可的路上,不至于付出过于惨重的情绪代价。
说到底,在这个人人都可能突然被推到聚光灯下的时代,懂得什么时候该收敛锋芒,是一门重要的功课。
老祖宗告诉我们要谦虚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很多场合里,
被骂的成本远高于装乖的代价。
尤其是在你需要谦虚的场合,被常戚戚的小人缠上,倒不如乐呵呵一声不吭,让他们真的以为自己赢了。
毕竟,我们追求的不应该只是被看见,而是能够持续地、健康地被看见。
而谦虚,恰恰给了我们控制曝光度的调节阀。
毕竟真正的胜利不是让所有人都知道你赢了,而是你赢了之后,还能真的享受到胜利果实。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
既然你很清楚,你谦虚的目的是为了合法避税。
那有些已经交税过的场合,或者一些装乖代价明显更高的场合。
是要谦虚还是要其他,不用我多说了吧……
引用来源
来源:知乎
作者:非癯仙
发布时间:202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