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比较优势

其实从排华法案中就可以看出,为什么国际共运会失败。

当年在大学里,听经济学的课程,教授就曾经讲过:

在全球化时代,一个比较优势,就能让所有的国际共运消亡。

生活或者待遇的好与坏,不是计算出来的,而是比较出来的:

  • 那些天天 996 的中国人,如果和周均 30 小时的欧洲人比,那待遇是差;
  • 但是如果和月入 600 的印度孟加拉首陀罗比,那就好得很。

同样是工人:

  • 欧洲人不会和中国人共情;
  • 同理,中国人不会和孟加拉人共情。

你说美国人排华,那么请问:

中国为什么排斥阿根廷的牛肉,排斥美国的非莱猪肉,排斥东南亚的劳工入境?

不就是为了阻止这个比较优势吗?

那些华工为什么愿意拿着只有其他族裔工人 40% 的工资,冒着每一节铁轨下都有一具尸体的工作强度,也要拼命干活?

因为即使是这样的生活,比起当时的中国国内,那就是天堂。

  • 黑奴苦不苦?人家当年有炸鸡吃,蛋白质摄入量比中国的小地主都高。
  • 华工的确一个月只有 15 美元的月薪,但当时美国一磅土豆或玉米的价格是 8 美分多,
  • 15 美元的月薪可以换 180 磅(165 斤)粮食,这就够了。

所以为啥要罢工?

罢工了被遣送回国,我上哪里吃一个月 165 斤粮?

你骂人家是工贼,是奴隶,但是人家是真的会把白人老板当青天大老爷。

而处于高生态位的物种,对于处于低生态位的物种,向来是排斥的,因为他们会来抢食。

中国人当年下南洋、远渡重洋、闯西洋,不就是在国内活不下去吗?

  • 这就是从低生态位向高生态位转移;
  • 而处于高生态位的当地人,自然要阻止这个具有成本比较优势的群体进入。

传统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是:

资本家剥削工人,低工资导致工人无法消费生产出的产品,结果生产过剩引发危机。

当初,亨利福特曾经说过:

如果我的工人都买不起我的汽车,我生产的汽车还有意义吗?

于是,福特公司给予了工人高工资高福利(日薪 5 美元)。

然而,通用总裁斯隆对此嗤之以鼻:

福特先生完全没有意识到一件事:买得起福特车 = 会买福特车吗?

  • 斯隆一方面让员工 997 拼命卷,
  • 一方面设计出各种不同款式的车去迎合不同类型消费者的需求。

结果:

  • 福特是良心工厂;
  • 通用是血汗工厂。

短短数年后:

  • 通用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八成;
  • 福特退场(生产线关闭)。

全美国人民都知道福特工厂对工人更好,但大家都选择买通用的车。

同样的商品:

  • A 工厂压榨工人,997+没福利,1 元一件货;
  • B 工厂严格执行 8 小时 + 高福利,1 美元一件货(成本高)。

消费者会买哪一件?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会选 1 人民币的便宜货,这无关国家、民族、阶级,而是人性。

消费者不是付不起 1 美元:

不是 1 美元的货不好,而是 1 人民币的货更有性价比。

消费者不会在乎商品到底是 8 小时还是 997 的成果,他们只想要物美价廉。

为了保全自己的高工资高福利,B 工厂只会想着把 A 工厂清理出去。

  • B 工厂的工人,不会把 A 工厂的工人当同志,而是仇敌。
  • 先上车的人,想的不是让别人也上车,而是焊车门。

先发国家(如美国)的民众:

想的只会是如何压制和排斥后发国家(如中国)。

所以,国际共运始终无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