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出K签证
或许,是引入的鲶鱼?
K签证的推出给了我一种难以简练表达的感觉,讲个小故事吧。
我有一个朋友,毕业于下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这个学院每年少说都要输出100个学生到社会。第一层观点,以局外人的角度看,这100人能顶上100个工作岗位,给社会贡献价值。第二层观点认为第一层想法不完整,这100个岗位怎么匹配这100人?学生会想拜托我可是交大诶,全中国排名第2.5的大学,刚毕业你就让我去美团当骑手,我同学去的可是美国。美团也不是不行,得是月薪两万的算法开发程序员。但美团的想法是就算交大帮我锤死了饿了么,我也没办法招100个程序员,况且我不会从计算机专业招吗,你材料学院是哪根葱?退一万步美团猛吃回扣,100个毕业生我最多招80个,剩下20%我默认都是打游戏的混子。
所以,人才和公司之间是一个需要博弈的匹配关系,上面的例子里完全可能有几个学生只想等几万月薪吹空调的程序员岗位,少一个子都不行。这个和报志愿还是不一样的,高分冲不上去掉到二本去凑合几年,Offer高的岗位面试拒了我,等一段时间重新面试就是了。
这种情况对于公司来说,有9000块钱的预算,招不到任何一个中国的程序员,哪怕有一万个待业人才也不行,因为人家看不上,招进来也没意义,员工边干边摸鱼,这岗位就是临时跳板,我预期是两万,公司发我9k的工资?错,是公司每个月都倒欠我一万一。
这时候K签证就好用了,弄进来一个印度的,9000块换算成卢比算是巨款了。这样穷公司就能运转起来,而且外国人有语言门槛,别说两万的岗位,跳槽都很难。中国的地狱模式不是说说的,如果哪个外国人能表演个河南高考600分我一定会练习倒立洗头合影留念。外国人的定义可以无限放宽,就算是那种中国土生土长买个几内亚比绍的国籍都可以参赛,要求的600分每年河南省有几万人达标,不算苛刻了。
理想的猜测一下,K签就是中国人干不了的让外国人来干,某种程度上美国H1b签证也是这个意思,只不过难度是反过来的哈哈哈哈。后续会把一些高薪岗位打下来,像程序员岗位就不会都是高高在上的20k了,中国人一看印度人工资9k,那自己10k也还行了。